一、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是腮腺炎病毒,屬RNA病毒的副粘病毒科。病毒顆粒呈園形,大小懸殊,為100-200nm,核殼為螺旋對稱,直徑17nm,螺距5nm,有一中空部分,直徑4-5nm。有包膜,厚15-20nm,表面有小的突起,含血凝素、血溶素和神經氨酸酶。病毒的感染性可被乙醚、氯仿、福爾馬林、56℃” 20分鐘及紫外線所滅活。在-70℃可以存活數年。腮腺炎病毒只有一個型別,但它與副流感病毒和雞新城疫病毒有明顯的交叉反應。腮腺炎病毒可凝集人、豚鼠及多種動物紅細胞,可感染猴和6-8天的雞胚。多種組織培養(yǎng)細胞,特別是人胚腎和猴腎細胞可供病毒繁殖。
二、流行性腮腺炎臨床表現
患者受感染后,大多無前驅癥狀,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熱、頭痛等癥狀,其后則出現一側腮腺腫大或兩側腮腺同時腫大,2-3日內達高峰,面部一側或雙側因腫大而變形,局部疼痛、過敏,開口及咀嚼時疼痛明顯,含食酸性食物脹痛加劇,??刹班徑念h下腺。舌下腺及頸部淋巴結。腮腺腫大可持續(xù)5日左右,以后逐日減退,全部病程約7一12日。白細胞計數有時可稍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青春期男性患者有時并發(fā)睪丸炎,發(fā)生率平均為20%。睪丸炎常發(fā)生在腮腺炎起病后的4-5天,腫大的腮腺消退時,開始為罩丸疼痛,隨之腫脹伴觸痛。有些患者癥狀較輕,但大多數病人有嚴重的全身反應,包括高熱、寒戰(zhàn)、頭痛、背痛等,急性期癥狀可持續(xù)3-4天, 約10天左右消退。病變大多侵犯一側睪丸,雙側睪丸炎發(fā)生率為16-30%。有1/3一1/2病人在發(fā)病1周或數月后繼發(fā)不同程度的睪丸萎縮,腮腺炎病毒睪丸炎可發(fā)生一定程度的不育,其發(fā)生率約為1/10。青春期女性患者僅5%可并發(fā)卵巢炎,癥狀多較輕,可出現下腹部按痛,下腰部酸痛,月經不調等,卵巢炎的發(fā)生,不影響受孕。腮腺炎并發(fā)腦炎的神經癥狀常在腮腺炎高峰時出現,開始常為腦膜炎,有發(fā)熱、頭痛、嘔吐、頸項強和直、Kernig征陽性等癥狀。如侵及腦實質,可出現嗜睡,甚至昏迷等癥狀。腮腺炎病毒引發(fā)的腦炎約占病毒性腦炎中10%左右。腮腺炎病毒腦炎癥狀一般較輕,預后良好,多在2周內恢復正常,無后遺癥。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診斷
主要依靠流行病學史(發(fā)病前2-3周有與腮腺炎患者接觸史或當地有本病流行)、腮腺和/或鄰近腺體腫大,或伴有睪丸炎、卵巢炎、腦炎等臨床癥狀(詳見臨床表現部分)作出臨床診斷,但確診或對非典型或亞臨床型感染的診斷,必須通過血清學和病原學檢查。
1.近年來大多采用ELISA法檢測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有否抗腮腺炎病毒特異性1gM抗體,以期做到早期快速診斷。
2.以EL1SA法檢測患者的雙分血清(間隔24周),抗腮腺炎病毒特異性IgG抗體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者,判斷為陽性。
3.在發(fā)病早期采取患者唾液或尿液、腦脊液、血液標本,及時接種雞胚或人胚腎等敏感細胞,進行病毒分離試驗,病毒分離陽性標本常用紅細胞吸附抑制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鑒定其是否為腮腺炎病毒。
臨床診斷結合1.急性期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前提是1個月內未接種過腮腺炎減毒活疫苗),或2.雙分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效價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3.腮腺炎病毒分離陽性。即可做出確診。
四、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療原則
對腮腺炎患者,應注意口腔清潔,清淡飲食,忌酸性食物,多飲水。對高熱、頭痛、嘔吐者,應給予解熱止痛, 脫水劑等對癥治療。中藥治療多用清熱解毒,軟堅消痛等制劑口服,局部敷用消腫止痛藥。對重癥患者或同時伴有腦膜炎或睪丸炎者,可考慮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以緩解癥狀。
五、流行性腮腺炎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傳染源的管理,早期發(fā)現患者,早期進行隔離,隔離期一般認為應從起病到腮腫完全消退為止,約三周左右。由于腮腺炎病毒對外界的各種物理因素抵抗力較低,故不需終未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飲、食具仍需煮沸消毒。合理使用口罩,也可作為切斷傳染途徑的有效辦法。對一般接觸者可不檢疫,但對集體兒童、學校、部隊的接觸者應檢疫三周。國外報導腮腺炎病毒滅活疫苗對兒童有保護作用。自1960年以來,芬蘭軍隊常規(guī)應用腮腺炎病毒滅活疫苗后,腮腺炎發(fā)生率減少94%。美國應用腮腺炎減毒活疫苗后,自然感染保護作用達95%,保護性免疫至少持續(xù)6年。美國還應用麻疹一風疹一腮腺炎三聯(lián)疫苗,效果良好。國內應用減毒活疫苗噴喉、噴鼻及氣霧免疫,保護力達100%。孕婦應避免與腮腺炎病人接觸,在腮腺炎流行季節(jié)應注意隔離。如孕婦在臨產期或圍產期患腮腺炎,嬰兒應隔離,并停止哺乳。
撰文:政教處
圖片:政教處
審核:彭曉軍
上傳:許彬超